近年來,紡織品安全問題頻頻被曝光,從服裝到家居用品,含有害化學成分的報道屢見不鮮。甲醛超標、偶氮染料致癌、重金屬殘留等問題不僅威脅消費者健康,也引發社會對紡織品行業監管的廣泛關注。這些化學品在紡織生產過程中被用于染色、防水、防皺等處理,但若使用不當或超標,可能導致皮膚過敏、呼吸道疾病甚至長期致癌風險。
紡織品中的化學成分規范為何遲遲難以全面落地?一方面,行業標準滯后于技術發展,許多新型化學助劑缺乏明確的限量要求;另一方面,全球供應鏈復雜,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忽視安全管控。消費者對產品安全認知不足,也削弱了市場倒逼企業自律的動力。
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是保障紡織品安全的關鍵環節。目前,我國已建立紡織品質量監督體系,包括強制性標準如GB 18401《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》,對甲醛、pH值、色牢度等指標設限。各級質檢機構通過抽檢、市場監測等方式履行職責,但面對海量產品,全覆蓋監管仍面臨人力、技術瓶頸。
為提升紡織品安全水平,需多管齊下:一是加快標準更新,將新興有害物質納入監管;二是強化企業責任,推動綠色生產工藝;三是增強檢驗能力,引入快速檢測技術;四是提高消費者意識,鼓勵選擇環保認證產品。只有通過規范、監督與創新,才能讓紡織品真正實現"穿得放心,用得安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