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酸鈣在聚氯乙烯制品加工中的14大關鍵指標及其影響
2024-10-24
碳酸鈣作為聚氯乙烯制品加工過程中的重要填料,其性能與指標直接關系到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成本。以下是碳酸鈣在聚氯乙烯制品加工中的14大關鍵指標及其詳細影響:
1. 色相
碳酸鈣的色相包括紅相、黃相、青相、灰相、紅黃相等。色相的檢測通常是將PVC、碳酸鈣、復合穩定劑按一定比例混合后,觀察塑化料的外觀顏色。色相的好壞直接影響塑料制品的色澤和外觀。
2. 表觀密度
表觀密度反映了碳酸鈣顆粒的聚集狀態和孔隙狀態。重鈣產品的堆積密度較大,一般為0.8~1.3g/cm³;輕鈣產品的堆積密度較小,一般為0.5~0.7g/cm³,納米碳酸鈣產品的堆積密度甚至可達到0.28g/cm³左右。表觀密度的大小與碳酸鈣的加工性能密切相關。
3. 吸油值
吸油值是指單位質量的碳酸鈣能夠吸收增塑劑的量。重鈣的吸油值較低,一般為40~60mL/100g;輕鈣的吸油值較高,一般為60~90mL/100g。吸油值過高會導致制品在混煉時過多地吸收增塑劑,增加產品成本,并可能影響樹脂的加工性能。
4. 晶形
碳酸鈣的晶形以立方體、球形為主,這些晶形的產品表現出的流動阻力較小,易于生產加工,且不影響塑料制品的表面光澤度。
5. 粒徑
應用于塑料中的納米碳酸鈣粒徑一般控制在100nm左右。粒徑過大不能體現納米碳酸鈣的效果,且會影響制品的外觀;粒徑過小會導致顆粒團聚嚴重,很難在加工時完全分散。
6. 白度
白度是衡量碳酸鈣純凈度的重要指標。重鈣的白度一般為89%~93%,極少數產品能達到95%;輕鈣的白度一般為92%~95%,部分產品可以達到96%~97%。白度越高,對填充塑料著色的影響越小。
7. 沉降體積
沉降體積是單位質量的碳酸鈣在100mL水中振蕩并靜置后所具有的體積。重鈣的沉降體積為1.1~1.4mL/g;輕鈣的沉降體積為2.4~2.8mL/g;納米輕鈣的沉降體積為3.0~4.0mL/g。沉降體積越大,說明產品粒度越小、密度越輕、產品檔次越高。
8. 分散性
高分散性的納米碳酸鈣有利于提高制品的性能。如果納米碳酸鈣團聚嚴重,則會導致制品局部缺陷,影響產品質量。
9. 水分
水分含量應控制在0.5%以下。若水分過高,會使塑料表面產生氣泡或空鼓等現象。
10. pH值
納米碳酸鈣的pH值應控制在10以下。若pH值偏高,會影響制品的白度、表面光澤度,使外觀變差,并可能使體系的粘度升高,影響加工過程。
11. 表面自由能
表面自由能的大小關系到碳酸鈣在樹脂中的分散效果。比表面積不變時,表面自由能越大,顆粒之間越易于凝聚,影響分散效果。
12. 比表面積
比表面積即單位質量的碳酸鈣面積。普通重鈣的比表面積一般為1m²/g左右;重質微細碳酸鈣比表面積為1.45~2.1m²/g;普通輕鈣的比表面積一般為5m²/g左右;輕質微細碳酸鈣比表面積為27~87m²/g。比表面積的大小對碳酸鈣與樹脂之間的親和性、碳酸鈣表面活化處理和成本都有直接的關系。
13. 雜質含量
雜質含量高低不僅影響填充塑料制品的色澤、外觀,還對材料的力學性能和加工性能產生影響。主要雜質指標有Fe?O?、MgO、SiO?等。這些雜質的存在可能加速塑料老化、降低熱穩定性、增大顆粒硬度等。
14. 粒度及其分布
粒度及其分布是衡量碳酸鈣產品檔次的一個重要指標。理論上來說,塑料用碳酸鈣粒徑越細,填充到塑料中可使制品強度提高。但實際應用中,過細的粒徑可能導致顆粒團聚、分散不均勻等問題,反而降低產品性能。
綜上所述,碳酸鈣在聚氯乙烯制品加工中的14大關鍵指標對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具有重要影響。在選擇碳酸鈣時,需要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和加工條件來綜合考慮這些指標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發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
相關資訊
暫無數據